2008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抽样分析报告为了准确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动态,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我们对17个考场的492分历史试卷(不包括缺考考生的试卷)进行比较分析,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高中历史会考。有关情况汇总如下:一、试题评价:(一)试题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严格依照《2008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考试纲要》的要求,紧扣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试卷题型结构稳中有变,符合历史学科发展的要求。试卷仍然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构成。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21-35题每题2分,仍然维持去年题量,但题目的设问方式、考查角度等都有明显变化。如25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比较新颖,既切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历史考查要求。21题从地理角度来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知识点。列举题数量减少,分值不变,对知识综合考查的程度提高。材料题、问答题数目不变,但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进一步提高,题目综合分析的难度明显增加。2、试题覆盖面广,考查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合理。在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中,除过下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没有考查外,其它各章节都有考查题目。各章节考查的题型量以及题的难度也因大纲要求而有所不同。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共占45分,其中选择题占24分,列举题占4分,材料解析题占7分,问答题占10分,下册共占55分,其中选择题占26分,列举题占9分,材料解析题占5分,问答题占15分。这种分布既反映了教材的特点,又体现了会考的基本要求。3、注重“双基”考查,题目设计难易适中,区分度强。据统计,492份有效试卷中,得分率在70%以上题目是选择题中的1、2、3、10、11、18、19、20、21、22、23、25、26、27、29、30、32、33、35题,共占30分,列举题中的36、38题,问答题中的40题共占24分,这说明试题设计以考查基础知识点为出发点,以低难度面向大多数学生,体现了会考的特点。得分率在50%分以下的题有:选择题5、7、8、9、13、15、16题共7分,这些题迷惑性强,易失分,学生要辨别清楚必须具备相当强的知识运用能力。这与其它题目相比,难度明显增加。4、命题形式多样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学习水平。材料式、比较式、设问式等多种形式的题目都包含在整个试卷中。如选择题中的3题、16题以图片资料为依据设计,问答题41题中的(1)、(3)小题是以地图为依据设计。选择题5题以文字资料为依据设计,具有很强的时效性。12题是典型的比较式题目。25题以节日为依据设计,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32题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乡土信息。这样设计题目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为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5、试题内容跨度加大,综合性明显增强。本次历史会考题目设计来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设问方式灵活多样,较好地体现了考查基本技能的要求。如选择题用心爱心专心4、7、8、9、12、13、14、18、19、20题考查分析对比历史现象的能力;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既以专题形式考查学生综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又以设问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积极学好历史,用历史为社会生活服务。6、试卷以关注国情变化为主题,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卷以教材为依据,紧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结束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的主题,向学生充分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国情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揭示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试卷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振兴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如中国则衰败到振兴的巨大转变的问题。中国工业化问题,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创新的问题、土地问题、毛泽东活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等作为命题切入点,不仅考查了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而且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二)试卷在整体上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基本要求,符合我省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份比较理想的试卷。但是还存在以下有待改进的地方:1、试卷在个别地方出现同类型题目重复考查或者重复考查同一个知识点的现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