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与地坛(节选)5分钟训练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荒芜(wǔ)宿命(sù)剥蚀(bō)连篇累牍(dú)B.坍圮(qǐ)亘古(gèn)熨帖(yùn)强人所难(nán)C.炫耀(xuán)猝然(cù)恪守(kè)藏污纳垢(gòu)D.归巢(cháo)嘈杂(cáo)缥缈(piāo)声名狼藉(jí)解析:A项“荒芜”的“芜”应读“wú”。B项“坍圮”的“圮”应读“pǐ”,“熨帖”的“熨”应读“yù”。C项“炫耀”的“炫”应读“xuàn”。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弥漫仓桑衰败失魂落魄B.坎坷余暇步履肆意雕琢C.脾气戏谑安祥身临其境D.聪蕙羞涩荒辟猝然去世解析:A项“仓桑”应为“沧桑”。C项“安祥”应为“安详”。D项“聪蕙”应为“聪慧”,“荒辟”应写为“荒僻”。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它(古园地坛)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解析:主要根据句式整齐一致来解答。答案:D4.填空。史铁生,男,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2l岁时双腿瘫痪。1983年发表______________,一举成名。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答案:《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5.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诵读第一节,说说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新的理解。解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是阅读各类文体的文章的最基本的能力,要善于找出关键句,找出议论句,以此来把握语段的意思,进而归纳总结。参考答案:(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使得作者对自己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为现实处境而痛苦、迷惘。(2)不断地去古园“窥看自己的心魂”,思考该怎样生活。祭坛石门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夏天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冬日满园中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无不是生命的印迹,展示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用心爱心专心110分钟训练1.下列句子,修辞格不相同的一项是()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解析:A、B、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案:C2.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参考答案: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3.“我与地坛”表明“我”和“地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请你根据课文,概括一下“我”和“地坛”的关系。解析: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