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第三稿教学目标: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理解“会师,围攻”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懂得大家为什么更爱朱德同志了。3.学习“穿着……戴着……”句式,描写人物的样子。难点:1.理解词的意思2.学习描写人物样子,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教学准备1.课件2.朱德生平介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扁担吗?很早以前,没有汽车,扁担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今天我们要见到的这根扁担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工具,因为他是朱德用过的。朱德呀,是我们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很了不起的。朱德为什么要用扁担呢?要知道故事,我们得先过字词关。二、复习词语,体会精神。1.读词语:“扁担、队伍、会师、围攻、储备、敬爱、山高路陡、整夜整夜”2.开火车读词3.再读课文,注意这些词语的意思。根据自然段,理解“会师”“围攻”“整夜整夜”“山高路陡”的含义。4.指导读出“山高路陡”所体现出来的困难。“整夜整夜”,体会工作的辛苦。三、感情朗读,感受精神。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山高路远,非常难走”,我们一起来看下这句话。1.“山高路远”这个词在哪个句子中?谁能找到呢?(1)指导朗读,读出路途遥远,困难。(2)指导朗读,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师;明知道困难,大家还“争着去”,确实体现了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板书:不怕困难)2.学习描写朱德样子的句子。师:朱德总司令也在争着挑粮呢,瞧,他来了。谁来说下他长什么样子?(1)找出描写朱德样子的句子读一读。(2)指导朗读。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3)观察顺序:从下到上。(4)指导说话练习:我们可以从上往下说一说吗?(5)说话练习。说说你喜欢的一个人,他什么样子。3.学习不搞特殊。师过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要整夜整夜的研究工作,太辛苦了。(板书:工作辛苦)战士们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是,朱德又找来了一根扁担:(1)指导朗读“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读重,强调出来。(2)通过朗读明白朱德同志不搞特殊。(板书:不搞特殊)四、总结课文,牢记精神师总结:从这之后,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因为他(不怕困难,工作辛苦,不搞特殊)。在他出世后,在他的故居建立了纪念园,我们世代敬仰他,因为他(不怕困难,工作辛苦,不搞特殊)教学反思:《朱德的扁担》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离学他头上戴着(),肩上挑着()脖子上搭着(),腰里系着()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生的生活太远,最初的教学设计,我是准备让学生好好理解朱德的精神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对朱德的精神这一部分,更重视品词析句,更重视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评品。但是,经过试教,明显发现效果不是太好。经过反复思考、陈老师讲授,发现我所定的教学重难点,远远偏离了二年级孩子所能接受的能力范围。于是,在第二次的设计中,加强了词的训练,加强了语言句式的训练。在词语复习中,更注重实效性,在词语的复习中,引导学生读正确的同时,了解词语的意思,为下面了解课文做了铺垫。重点放在了“穿着……带着……”这一句式的训练。由语文课文中的学,到依托文本,换下顺序描述,再到放手让学生去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把教学目标放在这里,也更加能突出“语文本位”的思想。语文教学,不是在理解课文,而是在用课文这个例子,教孩子学习语文,通过这一次的工作室磨课,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