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热》说课稿德雅中学易敏《电与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我将从背景、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5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分析。一,背景分析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本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规律以及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电学研究拓展到电、热转化,给出焦耳定律,为后续教学奠基。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便于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价值观。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得出焦耳定律;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电路,对电热与电流平方成正比的理解。3、演示实验的处理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的演示实验作了如下处理一是采用混联电路,把电流、电阻两个因素对电热的影响整合到一个电路中,同时展现,让学生观察到电流对电热的影响比电阻对电热的影响更显著,从而为突破焦耳定律中电热与电流平方成正比这一难点埋下伏笔。二是采用带电子管显示屏的电子温度计替代普通温度计,这样做有三个好处:1、能强烈刺激学生感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2、示数准确,减小读数误差;3、可以让全班同学观察。三是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三种科学探究方法综合运用。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电流的热效应,知道焦耳定律。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三,课堂结构分析1、整体设计整堂课共有8个环节,情境引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给出定律——回到生活。12、教法分析实验探究:通过改良实验装置,使用自制教具,将课堂设置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分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参与实验。3、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同学合作交流,一起实验。四、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共有8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利用视频引入课程在视频中,电炉丝引燃散落在电炉上的纸片,引起了火灾。视频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注意到电、热转化,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师生行为: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并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到电、热转化,引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2、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图片,回忆视频中的景象。电炉在通电情况下,电炉丝引燃了纸片,电炉导线却没有引燃纸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这一情景中的问题,提出“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师生行为: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猜想假设。师生行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各种关于问题的猜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概括可能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有电阻、电流和时间。设计意图: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是设计实验的先导。4、设计实验。师生行为:学生设计实验。教师给出自己设计的混联电路图,增强电阻、电流两个因素对电热的影响的对比。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实验设计过程,自觉的运用“控制变量法”理解实验,设计实验。5、进行实验。2师生行为:教师操作实验装置,学生分组合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过程,锻炼合作实验和观察记录数据的能力。6、得出结论。师生行为:学生观察数据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给出定律。师生行为:教师给出焦耳定律,介绍焦耳。学生阅读思考。设计意图:升华实验结论,点明本节课主旨。通过对焦耳的介绍,让学生感受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8、回到生活。问题设置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一个趣味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测得的数据,推测如果继续通电,一分钟后各烧瓶的温度是多少。再让学生运用焦耳定律解释“为什么电炉丝能引燃纸片,而电炉导线却不能把纸片引燃”。这两个应用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加深对焦耳定律的认识另外,这些应用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