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二年级阅读简报(9月刊)编辑高二语文备课组编者按:俗话说,不吃饭就饥,不读书则愚。一本好书可以成为我们的莫逆之交,它是我们生活中最愉快的朋友,它可以与我们一道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弋。同学们,多多读书吧。希望在新的学期里读书成为我们生命的常态。本期的读书简报里就荟萃了我们同学阅读《经典散文》的好些读书心得。秋——读《故都的秋》高二(1)班范红艳秋——悲凉,凄惨。这是我对秋的第一印象。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写道:“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的确,诗歌中一提到与秋有关的景物时,定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如同文中所说的“颓废色彩”秋日给人的无尽哀伤,确实也令人们有萧瑟、绝望或者说是消极的情绪,真的有些颓废。但秋的特色正也不是如此吗?作者写外国人描写秋,可见在各国各名族对秋是一样的热爱与赞颂。“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作者以一个反问句做结尾,更加强调了这个秋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它公平的,平等的。“国别”、“人种”、“阶级”都不是能阻挡这一切的问题。主题为思乡,秋意带来的阵阵悲凉,也更烘托了这个主题,让文章的环境,氛围一直笼罩于悲凉之下,烘托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季节变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在地球上,到处都有季节在循环交替,但每一个人出生时,那个地方的四个季节的变化永远是与众不同的。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对于故人来说是不一样的。迟子建出生于哈尔滨,于是她便爱着故乡的寒冬腊月,在香港的四季如春中思念故乡白茫茫的一片。而如果反过来她若出生于香港,在哈尔滨,定会思念香港的思念如春。这便是儿时的岁月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实质上每一个地方都有它们独特的美好、特点,只是因为人不同,所以当有人拿一个地方与另一个地方相比较之时,说其优秀之时,不要完全相信他,因为那个人很可能是这个地方的故人,人们再怎么喜欢外面的世界,待久了,总会让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土。恋乡情节是每个人都解不开的心结,如图一个人受了伤,害了怕,受到了委屈,那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到亲人、家人。最早接触的人,事,物,还有地方,也是最早扎根于人心中的一切,根深了,想便也多了。故乡正是那个最接近于心脏的地方。静默随想高二(3)张铭焱静默的黄昏,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阳台,安静地聆听着大自然的音乐。倘若你要问我最喜欢夏日的那个时间段,我想,我一定会回答你是下午六点之后,七点之前的一个小时。为什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嘛,这个时间里,既不冷,又不热,太阳已经下落西山,微风徐徐吹来,舒1爽非常。天空中只有大片的蔚蓝和片片的白,少却了份红与黄的辉映,让人顿感清爽。抬头望着天,西天一片混浊的白,东天一片明媚的蓝,而头顶却是骨架般的层层叠加的白,异常醒目。一轮银白的月亮在天上与我遥遥地对望着。此刻的我,静静地站在阳台上,看着四处的景色,宁静悠远却又不乏趣味。在远处的高压电线上,有两只小麻雀在那儿左右摇晃着身子,不时地传来几声唧唧啾啾的声音,真是好不热闹啊!看着它们摇曳的身姿,我想,它们一定是很惬意的吧。风拂过脸庞,不经意间带走了你的微笑,看着静谧之景,我似乎也从题海中释放了出来,内心格外平静,望天远霄霄,梦想亦远。疲惫无奈之时,听几声鸟鸣,会让人心情愉快,忘却烦恼,使人的心灵犹如得到了一种净化一般,不留一些尘埃。这世界需要安静,宁静方能致远。在浮躁的世界里能够寻得一丝静谧是多么的不易啊!但大师说过:“并非风动,并非船动,是人之心在动。”倘若能够保持一颗平静、安宁的心,也便可以平静、从容地解决一些事情了吧。静立阳台,有风从耳旁吹过,吹走了喧扰,带来了一份静谧。心静是人生最美的状态,心静了,什么事情都会变得好做了,即使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学题,写起来也游刃有余。窗外,很美——读老舍《五月的青岛有感》高二(3)毛庆庆不得不说,老舍笔下的青岛很美,那么多色彩相互交错,热闹而和谐。细细想想,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窗外的景色了?似乎好久好久……整日忙碌的我们似乎都患上了现代病,现代科技产品不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