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1-1语言领域:生气的爸爸妈妈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一家人即使吵架了,也不会(并且不应该)分开。2、想出更好的办法让爸爸妈妈不生气、不吵架。二、活动准备:1、挂图第1号。2、材料包:妈妈和爸爸的形象图(妈妈头发有点散乱,好像刺猬;爸爸怒瞪双眼,好像狮子)。三、活动过程:(一)刺猬妈妈和狮子爸爸。1、教师出示妈妈和爸爸的形象,请幼儿看一看这两个人是谁。教师:你们来看一看,他们俩是谁啊?他们长得怎样?2、教师提问:他们怎么会变得像刺猬和狮子?(二)爸爸妈妈生气了。1、教师:我喜欢爸爸妈妈,可是我不喜欢他们吵架。2、教师完整讲述一遍故事《生气的爸爸妈妈》,幼儿仔细倾听。3、提问:妈妈生气了,变得像什么一样?爸爸生气了,变得像什么一样?4、教师结合挂图,请幼儿再次欣赏故事《生气的爸爸妈妈》。5、提问:故事中的宝宝愿不愿意和妈妈去外婆家,为什么?宝宝想让妈妈找不到,躲到了哪些地方?最后发生了一件什么意外的事情?6、请幼儿重点讨论:当宝宝不小心碰了一下时,爸爸妈妈两人还生气吗?他们是怎么做的?(三)爸爸妈妈别生气。教师:有没有看见过爸爸妈妈生气的样子?爸爸妈妈生气时,会怎么说,怎么做?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爸爸妈妈不吵架?效果分析:活动中,让幼儿想办法让爸爸妈妈别吵架,而自己又不发生意外情况,这是一个难点。我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引导,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我要唱歌给爸爸妈妈听;有的说:对爸爸妈妈说看宝宝有多乖,不要吵了;有的说:别吵了,我们是亲亲热热一家人……等等,成功地突破了该难点。1-3社会领域:我们一家人(一)一、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与主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有礼貌地称呼。2、感受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爱。二、活动准备:1、收集家庭中长辈对孩子关爱的事例。2、每位幼儿带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三、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教师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吸引幼儿注意。教师:你们来看一看,猜一猜,这是一张什么照片?2、教师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全家福(分别有哪些家庭成员,简单地讲述每一个成员特征、性格等)。(二)我的全家福。1、教师请幼儿取出全家福的照片,互相介绍自己家里的主要成员。教师:现在请你们把你们的全家福照片放在桌子上,先自己看一看,等一下,许老师要请你们来介绍你的全家福照片的。2、师生谈话:谈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孩子之间的称谓及关系。3、启发幼儿说说家里人对自己的关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疼爱你吗?对你好吗?说说怎么疼爱你。4、教师讲几则家人关爱孩子的小故事,请幼儿认真欣赏。(三)结束部分。教师把幼儿带来的全家福照片收集起来,以作手工活动之用。效果分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还没有“全家福”的概念,只知道照片,因此,活动中,幼儿对全家福照片表现了极高的兴趣,争着介绍自己带了的全家福照片,连平时较内向、话不多的凯凯也举起了他的小手。教学活动设计1-5艺术领域:音乐活动:亲亲热热在一起一、活动目标:1、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愿意尝试用动作表演歌曲。3、体验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感。二、活动准备:1、音乐磁带。2、已学过儿歌《敲门》。三、活动过程:(一)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有节奏地念儿歌,感受歌曲的节奏。2、教师引导幼儿倾听磁带,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二)学唱歌曲。1、边弹奏边示范演唱歌曲,请幼儿倾听歌曲的旋律与歌词。2、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提醒幼儿富有韵律感地念白。3、教师启发幼儿并能初步唱出期盼爸爸、妈妈回家的感觉。4、和幼儿一起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不大声叫喊。在念白处表现出激动、快乐的情绪。(三)尝试歌曲表演。1、教师引导幼儿边唱歌曲,跟着旋律边表演相应的动作。2、视幼儿演唱歌曲的熟练程度,适当加快念白部分的节奏,以表达期盼的急切心情。3、启发幼儿用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来替换相应歌词并进行表演,如“我和妈妈在家里,总想外婆来敲门”,“我和外婆在家里,总想外公来敲门”,等等。效果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上好小班的音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