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例题解析】例1请谈谈确定《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研究课题的思路。解析:从前几章知识可知,物体的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是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加速度又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所以第一个课题的确定就应是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由于物体的惯性不同,速度变化的快慢也不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所以第二个课题的确定是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点评:实验研究课题的确立,为科学探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注意通过观察分析或逻辑推理,培养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例2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实验中,为什么可用两车的位移之比表示加速度之比?解析:在本探究实验中,两车均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式中v0=0,且两车的运动时间t相等,故有a∝x,即,可用两车的位移之比表示加速度之比。点评:当问题探究的是某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时,可以不测出该物理量的具体数值,只需测出不同情况下该物理量的比值就行了。例3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后接通电源D.“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这一条件如不满足,对探究过程也不会产生影响解析:平衡摩擦力时,不把悬挂重物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即不对小车施加拉力。在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块,反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拖在小车后面的纸带上打出的点距均匀为止。设木板的倾角为θ,则平衡摩擦力后有mgsinθ=μmgcosθ,即θ=arctanμ,θ与小车的质量无关,故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实验要求重物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因为只有这样,重物的重力才近似等于细绳对小车的拉力。正确选项为B。点评:注意实验条件、平衡摩擦力的目的和做法,以及打点计时器的规范操作。例4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为什么要用为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描绘a—图象,而不是描绘a—m图象?解析:根据我们的经验,在相同力的作用下,质量m越大,加速度a越小。这可能是“a与m成反比”,但也可能是“a与m2成反比”,甚至可能是更复杂的关系。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检验是否“a与m成反比”。实际上“a与m成反比”就是“a与成正比”,如果以为用心爱心专心横坐标、加速度a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a—图象是不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a是不是与质量m成反比。当然,检查a—m图象是不是双曲线,也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并不容易;而采用a—图象,检查图线是不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那就容易多了。所以,在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要描绘a—图象,而不是描绘a—m图象。点评:“化曲为直”,是实验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例5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中,有两位同学通过测量,分别作出a一F图象,如图4—2—1(a)(b)中的A、B线所示;试分析:(1)A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2)B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解析:(1)A线在F轴上有一定的截距,表明F达到一定的值后小车才开始有加速度,这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引起的。(2)B线在a轴上有一定的截距,表明F为0即不加F时小车已经有了一定的加速度,这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θ太大,即平衡摩擦力过度引起的。点评:运用图象分析实验误差原因,这是实验探究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例6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木块和细绳去粗略测定木块与固定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设此斜面的倾角θ不大,不加拉力时木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1)是否要用测力计称出木块的重力?(2)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3)推导出求μ的计算式。解析:(1)要用测力计称出木块的重力(这从下面求μ的计算式中即可看出)。(2)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①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