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1.《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诗经》的《诗经》的305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日常生活的图景。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商颂鲁颂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解题《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它是一种正统音乐。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薇”即野豌豆。薇,现在又称野豌豆苗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诗的思想内容。•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3、学习《诗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写作背景•《史记•周本纪》: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此说虽近事实,但不确切。•魏源《诗古源》认为是周宣王时代作品,此说近是。•西周至厉王末年,遇旱灾,百姓饥馑。厉王宠信荣夷公,专事搜刮,民怨沸腾,放厉王于“彘”。西戎与北方的猃狁乘机入侵周朝。宣王即位,重振周朝,号称中兴。命秦仲征西戎,尹吉甫征猃狁。《采薇》即于此时产生。岁亦莫止猃狁之故载饥载渴王事靡盬我行不来彼路斯何四牡騤騤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词语注音(mù)(zài)(lài)(kuí)(mǐ)(xiǎnyǔn)(gǔ)(lù)(féi)(yù)字词点击字词点击莫(mù)止:莫,同暮。玁狁(xiǎn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不来(lài):无人慰问。雨(yù)雪:下雪。彼路(lù):路,通辂。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所腓(féi):隐蔽,掩护。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第一章至第三章:第四、五章:第六章:结构梳理直接写战事。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