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清初散文家,清代古文“桐城派”创始人之一。与姚鼐(nài)、刘大(櫆kuí)合称桐城三祖。方苞,字凤九。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以平民身份入南书房作皇帝的文学侍从,后来又移到养蒙斋编修《乐律》。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九年(1731年)解除旗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内阁学士,任礼部侍郎,充《一统志》总裁。雍正十三年,充《皇清文颖》副总裁。清乾隆元年(1736),再次入南书房,充《三礼书》副总裁。乾隆四年,被谴革职,仍留三礼馆修书。乾隆七年,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帝赐翰林院侍讲衔。从此,他在家闭门谢客著书,乾隆十四年病逝。年82岁,葬于江苏六合。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命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明朝官员,也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杨涟同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四十七年(1619),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天启元年(1621)领直隶屯田事,上“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淮行,奉委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后任左佥都御史。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魏忠贤乱政,杨涟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等七十余人大力支持他,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但熹宗皆不信。魏忠贤反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后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狱,受酷刑折磨,史载“五日一审,裸体受拶、夹、棍等刑,不能跪起,平卧堂下受讯”。将死之前,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买通狱卒,前往探监,遭光斗怒斥离去。后死于狱中。史可法受光斗“忠义”感召,继其志业,忠君爱国,亦身殉社稷。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逝世,明思宗即位,惩办魏党,魏忠贤自杀。南明福王弘光时,为左光斗平反,谥“忠毅”。文学成就及思想左光斗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习异常刻苦。桐城一地在明末清初,文风颇为兴盛,名家辈出,以至后来形成“桐城派”这样一个影响全国,泽被今世的大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深受熏陶,因而年青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因此可以说他很早就报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这些思想又促使他养成清正刚毅的性格。史可法;生于开封,死于扬州。明末抗清英雄。清兵入关时,史可法由于魏忠贤馀党的迫害,被迫离开南京到扬州督师。史可法到扬州,平日与将士同甘共苦,深受广大的军民尊敬和爱戴。经过一番整顿,江北的军事形势有了明显改观。不久,清兵由多铎率领至少十万人马攻打扬州,扬州明军不足两万人。多铎多次诱降史可法,史可法皆将来书投入水中。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攻城。史可法日夜组织军民坚守,然终于寡不敌众,清军占领全城。史可法对清军大呼:「史可法在此!」被俘后,多铎仍不断劝降史可法,史可法回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志不可屈!」从容就义。清兵自入关以来,从未遇过这样顽强的抵抗,多铎为了泄恨,竟疯狂下令屠城十日。在这次血腥的大屠杀中,共有数十万人丧生,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扬州十日』后,尸横遍地,史可法的忠骸也无从找寻。后来,史可法的家人把他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