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掌握健康与否的区分标准。•理解心理辅导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道德与规范。思考:•健康•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心理不健康:•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达不到理想的水平,这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这就说明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之中。一般可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层次。•亚健康——处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其表现“即疲惫.虚弱.焦虑.无助……我没有病,但时常觉得自己很虚弱”.“我经常产生无明火,看什么都不顺眼”.“我觉得我的生活乱糟糟的”.“我好象怎么努力也不能获得满意的生活”.“我太累了,活得真没意思”……心理健康完美主义损人利己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具有稳定的情感;•②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④智力正常;•⑤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冷漠有人曾做过多次跟踪调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二是采用量表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三、四年级)有41%,高段(五、六年级)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常在早晨、傍晚上学或放学途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坐在白发苍苍的祖父母的小三轮车上,悠闲地吃着点心,宛如观光游览,上坡也懒得下车。•厌学学校理应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样本容量为200的测验数据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验中,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孤独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MHRSP(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测量中教师、家长对“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孤独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亲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X2检验表明,小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焦虑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20%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更有甚者,每逢考试心跳加速、全身抽搐冒冷汗。由于考试焦虑导致了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学业成绩的失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及考试作弊行为。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小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X2检验表明,小学中、高段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自卑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特别是潜能生,自卑感特别重。在他们的心理,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灿烂的笑容。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在AAT(学习适应性测验)中,出现这两类原因归属的学生分别占12%、21%。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