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读顺古诗,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3.紧扣单元目标,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1、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晓字义明诗意悟诗情”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学习。①预习任务完成的很好,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所以在古诗诵读上都能读通顺。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诗句的理解。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边读边想象画面。②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③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不足:1.时间掌握不好,前松后紧,以致后面的背诵十分匆忙没有进行系统的背诵指导。2.范读不到位,老师应该及时给于范读。3.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出现打错字的现象。4.教学不够机智,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回答,没有做到全面的预设。(例如本班同学误把这里的“征”理解为长征。)5.双击训练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堂课生成知识的拓展迁移和引申,相关知识的辐射拓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