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教研的几点问题一、为什么校本教研越来越迫切?(一)改造我们的学习校本教研即学习。成为有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和兴趣的真正的学习者。1、基于人文意义的学习——人的自我完善日本学者佐藤学追溯学习的两大传统学习的传统之一是“修炼”的传统,“现代以后的学习受‘进步’观念的支配,而现代以前的学习占主导地位的支配思想是‘救赎’的观念,这是一种引导人们从内心世界走向完美修养的传统。”人们学习“不是借助知识去控制和支配外界与他人,而在于治愈并丰富自己的内部世界所欠缺的部分。”学习的传统之二是“对话”的传统“对话学习”:与自己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他人对话学习者在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他者的对话和自身的对话中获得当下的人生意义,并最终走向自我完善。美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杜威:教育(学习)即成长,教育(学习)即生活对学习的显著特征在于“赋予人类对于环境的活动性交往以意义”,学习既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又是一个基于人际交往的社会建构过程,而活动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学习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活动性和社会性、两者紧密交融的经验的成长的过程。2、基于工具理性的学习——人的功利性获得学习即工具,学习即交换学习=考分,排名,学历……基于人文意义的学习:价值人生基于工具理性的学习:工具人格什么样的学习塑造着什么样的学习者品质3、基于知识储蓄的学习知识识记型、储蓄型、灌输型的学习世界银行:几千年的儒家传统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死记硬背的特点.4、基于能力发展的学习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学习,不能仅仅止步于知识学习,更不能将学习等同于知识学习。知识学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能力发展是学习的第二步,实践应用是学习的第三步,即“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以至实现人生价值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人的完善。能力本位的学习代替知识本位的学习背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能力);知识转化为应用的周期缩短(应用能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践能力);信息激增、信息爆炸(吸收处理信息能力);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扁平化、网络化(人际交往与组织能力)“生活能力”教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活能力”是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价值观和经验去应对日常需要,以有责任感的公民的方式去行事。四大教育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是构成“生活能力”的主要内容学会求知——主要指广博基础上的总体知识结构,包含某些学科领域的深层知识,也包含“学会学习”的个人素养,使人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各阶段的不同学习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不仅指获得职业技能,也指具备处理不同的、多变的环境所需的更为广泛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会做人——是指根据一套核心价值观培养个性的能力,依据判断、个人责任感自主行事的能力。生活技能的创造性、“生活的艺术”要受到重视学会共处——以多样化精神理解他人、尊重差异、尊重和平。在这个脆弱的、相互关联世界中,培养个体、社区和国家对生态、经济和社会中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关系的鉴赏,可以通过相关活动,如合作项目、冲突管理,来进行。现实问题与任务:知识与能力;考分与能力;学术性能力与应用性能力。现实问题与任务: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呼唤人文的学习,学习人性维度的缺失;呼唤能力的学习,学习内在驱动力的缺失。享受学习的兴趣:回归人性的学习,能力的学习。从学科为中心到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教育到学习教学过程的变革:教育者与学习者关系的改变教学原则:个性化、因材施教教学方式:自主式学习、参与式学习、研究式学习、远程学习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二)解决现实的教学矛盾1、教与学的矛盾教师要变“教程”为“学程”,在一定的情境下讨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迁移能力,采用有利于学生探究不确定性知识的教学模式(如有利于学生知识图式再构的活动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实现从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