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朗读训练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性的训练,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的兴趣。学会朗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理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主旨;丰富材料,锻炼语言能力,规范语言技巧。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普通话的广泛普及,学生已经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是语文教师需要探究的问题。因此,教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琅琅读书声重现课堂。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了以下尝试。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与方法,以技助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方法技巧方面要增强重点培养,可以从朗读的语调、重音、停顿方面来进行。1.语调朗读时,学生能注意文章中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就是朗读。学生说话的强调,要注意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学生只有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和文章内容一起进行协调感情处理。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语气时,可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想的语气时,可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当幻想破灭,小女孩回到残酷现实时,一定要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2.重音在朗读时,学生要知道什么是重音,如何读好重音,在学习中可以从语言环境中明确重音,要用实例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句子中重音的情况进行区分。学生在朗读感情强烈的句子时,一般会认为要读重音,重音就是要大声读、快而激昂,其实要不同对待。重音的处理要注重声音的变现形式,要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要注重朗读表现的技巧,要注重体会语言环境中的内涵。朗读时重音轻读,情感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3.停顿朗读时,要注意标点符号停顿,更要注意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朗读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我们只有在学习语法时注意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才能正确地把作者真实感情体现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停顿。情感停顿是学生在朗读时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作者的感情支配,根据读者情感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感情停顿要做到声断而情不断,即声断情连。二、朗读要会运用比较方式新课标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互动交往,才能激活思维,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1、教师与学生比较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总让教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这既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挖掘,得到发挥,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引导学生在理解鲁迅先生对下一代关心爱护、并注意了教育方式的内容后,注重指导学生读鲁迅先生的话。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我让学生先试读伯父的话,可是,学生很难把握伯父带有委婉批评教育的语气。于是,我就先示范朗读,然后问学生:“老师和你们比,谁读的好,好在那里?”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当然老师读的好。”这时我就让学生评论我的范读,再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对比着试读,最后请几名学生来读,并作出评价。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也就能把相应的语气读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2、学生与学生比较着朗读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进取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