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有感新地小学张蕾今天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1条“兴趣的秘密何在”。文中的开头的几个问题也让我陷入了深思,并且这几个问题也是一直以来我所思考的。怎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怎样提起学生的兴趣?兴趣的源泉何在呢?读文之后使我对兴趣有了深刻的体会。首先,我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兴趣的含义。兴趣不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兴趣应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上的。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劳动和成就。结合我的课堂,让我想到原来教语文时,有一个都是童话故事的单元,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分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们是忙得不亦乐乎,闹闹腾腾的一折腾就是两节课。然而实际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学生又从中收货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又体验到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后来想想如果我能够换成让学生们自编童话然后再进行表演是不是会更好?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练习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这样自编自演学生们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大的体验了自己的劳动与成就,效果会肯定会更好。其次,关于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材、深入教材、去钻研去琢磨那个结合点,去分析那条贯穿始终的线。并且要能围绕这一线索去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兴趣都集中到这一个点上,这样很容易就会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才会使学生积极思考,迫切学习。就像这学期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我现实让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的土壤。哪里有?那里多?那里少?结合书、图片及以往经验以及学生的平时积累总结了土壤里会有什么?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挖土,看一看、摸一摸土壤里究竟有什么?整个一个单元就围绕着这一线索进行活动并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轻松了解了土壤里的物质结构等。学生一直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的。再次,兴趣的源泉其实也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了解了土壤里有什么后,学生们积累了很多的关于土壤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土壤始于植物生长。我又让学生试着动手操作,自己制作肥沃的土壤。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这样不但更好地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而且学生们也是玩的兴致勃勃,并且期待着他们自制的肥沃的土壤会给家里的小花小草增加活力呢。看到学生们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我的心里也很高兴。不禁联想起我的语文课,如果语文课上学生也能如此,那将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啊。这一过程使他们身心愉悦,相信这样的过程会使学生真正达到快乐学习吧!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文中所讲“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这句话是如何深刻?只有这样在体验中学习,并且这种体验是充满快乐的,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读完了这篇文章,其实让我感触最深,思考最多的就是今后在我的课堂,在我备课时,我一定精心研究,抓住那个使人愉悦的点。其实无论任何学科,你只要能够抓住这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研究。那么,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老师的我们都会从中体验到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