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放手的快乐◆江玲曾几何,我认真地读着教参,小心翼翼地勾画着重难点,生怕漏掉一点儿。我习惯地打开语文课本,把刚刚在教参上捕捉到的信息一句一句一条一条地誊写到语文课本上,不会漏掉一点儿。我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把自己“研究”教参“抄写”教参的果实毫不保留地传输给我的学生,生怕漏掉一点儿。哪怕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我都要苦口婆心地好意提醒我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条分缕析我更是迷恋,甚至为自己的深挖卓见而孤芳自赏。——我想,像我这样良苦用心教学的老师能不是一个好老师吗?像我这样恨不能把教参上的东西统统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能让学生学不好吗?……是的,我是一名教语文的老教师,在教坛上摸爬滚打将近20年;我是一名优质骨干老师,在几次省市优质课大讲赛中拿过一等奖;我是一名有阅历的老师,走过中小学也教过乡下和城市的孩子;就考试而言学生成绩也都次次名列前茅……可有时静下来,我用长远的眼光,用成长的眼光来打量一下我们的孩子,一二年级举手齐刷刷三四年级举手稀里哗啦五六年级举手屈指可数,七八九年级举手鸦雀无人。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年龄越大知识越多却越不发言呢?很多老师把其原因归结到“孩子大了不好意思了”。这恐怕是我们当老师的自欺欺人吧。真正的原因原来在于我们很多老师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学生该掌握什么就教什么,学生长期在我们的圈引下已经慢慢丧失了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已经慢慢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老师怎么喂我就怎么吃。长此以往,学生不再有发言的激情和动力,甚至不会思考不会发言了。这样的结果是学得好的结果吗?当然不是。这些问题究竟在哪儿呢?想想也是,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人不晓,素质教育的呼声也响个不竭,为何还有我这样“以自我为中心”“执着认真教语文”的好老师呢?答案是:因为不舍,因为有负担。我不舍。教参对课文精确到位的分析,我不舍得不讲给学生听;我多年积累下来的识字方法阅读技巧等等,我不舍得不教给学生记住;和课文相关的知识我恨不能统统告诉学生……而这一切正好形成了我的负担。我怕因为自己的疏忽,哪一点没有讲到位没有讲透彻没有教给学生而让学生学得少了进而影响考试。所以我只好一味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意愿费尽心思地讲着,耳提面命地教着,还一直沉浸在自己设置的得意洋洋的保险中!只有这样,我才相信学生会考试了!但我们或许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培养出来会考试的孩子有多大用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欲望不强烈,一直在一种被动状态下学习成长。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人民教育》里面关于“生本教育”的文章。这使我明白了生本的真正含义。傅国亮编辑,郭思乐教授,吴险峰校长,余同明校长等很多教育大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可以说他们给我上了一堂踏踏实实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课,他们的教育理念以及他们列举的教学实例,给了我深深的启发。结合这些教育大家们的思想,我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路径,再次回顾自己的教学情景,我决定体验下生本教育。那天,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一课生字,是我初次有意对生本教育的尝试。这一课有20个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像这样的一课就有较多让学生认字的课文在二年级课本中有不少,因为量大学生认起来比较困难。以往我总是先把所有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再一个个地教读,带着孩子们一个个地观察它们的结构偏旁部件,提醒孩子们注意,并且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书写难写的容易出错的地方。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燥是小事,学生却也学得没精打采,想必是读了一节课,甚至节节语文课都要如此地读,他们也厌倦了吧。总之等到擦掉拼音认读卡片时不会认的字和不会认字的学生都不在少数。生本教育从这里开始。我把20个生字板书在黑板上之后,没有着急教孩子们,而是把任务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发挥。我说:“黑板上有20个字,你已经认识了几个,你是怎么记住它的?还有哪些不认识,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记住它?比比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记得最多。”我的话音刚落,很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他们有的用偏旁替换法,如“格”换掉“木”加上三点水就是“洛阳”的“洛”,(蝶与碟,猾与滑等等)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