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体会本学期,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客串式”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了具体实施。在实施之前,我组织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对“客串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我们选定的对象是基础较好的初三131班,该班班风好,学习风气浓厚,语文成绩较好但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选取的课文是《唐雎不辱使命》。在导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尼克松与周恩来的精彩对话,让学生在进入新课之前就对如何得体、巧妙的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当学生为周恩来机智的回答叫绝时,我顺势引入了课题连带着介绍了课文背得。打铁要趁热,开头的一个高潮,让学生觉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么讨厌,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无味的了。学生都是好胜的,哪怕是成绩很困难的学生,他也期盼能在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得到老师的微笑。接下来,我为后进生提供了一个平台,给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后考考大家的记忆能力,看看谁认得多。有了这个激励,学生就格外认真,就这样,学生以空前的热情走进了唐雎的世界。《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字面障碍很大,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里掌握重点字词句,这是一个需要教师仔细斟酌的问题。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学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要求学生借助课文下的注释翻译课文,而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过程中则采取“客串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客串古人,将事先准备好的课文翻译发给学生,关上课本,将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为什么只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这样做呢?主要是考虑这篇课文内容较多,加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将每一句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异常高涨。在分析唐雎与秦王两为个人物的性格时,我则要求同学们直接客串古人,用表演的形式来体现人物的性格。一个扮演唐雎,一个扮演秦王,他们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等于对作品进行了二次创造。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客串式”教学法虽然我们只是浅尝辄止,但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