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德育途径方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日本道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注重道德教育的显性与隐形的结合,注重道德教育的整合化,社会化;德性养成、实践训育;德育“内面化”;日本德育“三位一体”等,对构建本国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有着借鉴意义。【关键词】日本德育;方法;途径;启示一、日本德育途径的方法之特点日本学者伊藤启一曾自豪地说:“日本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再具体的制导技术和价值的解释方面甚至比美国的道德教育还发达。”这并非夸夸奇谈,日本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确有着过人之处,值得国人借鉴。1、日本德育途径的特点第一、日本政府极其重视且计划强。日本在德育管理采用的是大一统的方式,显示出了国家强有力的干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道德教育各项互动的开展,均有文部省同意编制审定,各学校均有内容繁多且严格的规章制度。大一统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意志,确保了道德教育的严谨有序,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于高校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通过自上而下的指导监督,提升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第二、注重道德教育的显隐形相结合。日本高校开设公民教育就是道德教育途徑的显性表现。各学科教育也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如图画课,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艺术家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提升自我。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该门课的内容特点,将具体、实用的道德准则,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了隐形教育的目的,这便是综合教育的作用。第三、注重道德教育的整合化、社会化。日本广泛建立PTA;全面深化家庭学校与社会间的联系,提升道德教育的职能;注重社会公共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境的情景渲染作用;全面普及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保健所等;注重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宣传教育;“宣传日”、“读书周”等宣传形式丰富了宣传内容;政府社会净化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降低和消除不良因素。2、日本德育方法的特点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道德教育内容产生教育影响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业的中介,是影响到的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显著特征包括:第一、德行养成、实践训育。日本在“知、情、意、行”中较重“情、行”。日本道德教育的教材书籍之中,具体的指导过程和指导方法论占了中心的地位。其中道德教育关于实践指导技术的著作、书籍、杂志种类繁多,在道德教育材料中占据首位,实践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典范活用、批判活用、感动的活用、共感的活用等;开展“特别活动”,虽然“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但其活动开展更全面丰富,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培养自主、实践的态度和热情;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第二、重视德育“内面化”。主要体现在“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两个方面。“心灵教育”既培养情操高尚、充满活动、具有丰富人性和未来人才,其关键在于改善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德育功能,促进三者有机结合,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强调以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为核心,形成最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德行;不但让学生懂得“关心”,关心自身、大自然与社会,培育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性。除此之外,更加重视与学生的谈心活动。“感性”教育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直接体验、同伴间相互交流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等使学生对外界刺激形成表象、产生震撼和感动,进而促使学生展开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的展现自己。有利于学生强化自身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恒心毅力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第三、日本德育的“三位一体”。日本的学校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道德教育,是家庭的教育延伸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