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思考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使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日常管理和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取得明显成绩。一是硬件建设卓有成效。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并采用租、借、并、改等形式,为社区解决用房2万多平方米。目前,全市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设施用房平均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二是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全市居委会均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做到了“一居一支”。配足832名社区干部,妥善解决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社区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会议制度、社区建设协商委员会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居民教育制度、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社区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章六制”管理制度。三是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志愿者服务和低偿、无偿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全市共建立社区活动室265个,面积8000多平方米。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342个,人数23000多,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尽管我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社”关系不顺。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治性组织,但是城市基层管理并未跳出原有的模式,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的自治功能不仅没有强化,相反有削弱的趋势。二是工作缺乏整体性。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希望在社区建设中有自己的一块阵地,都想在社区要房子,挂牌子,摆桌子,并从自身业务和利益出发,向社区居委会垂直布置任务,造成社区工作项目多,检查评比多等问题,使社区居委会工作量日益增加,不堪重负。社区与社区单位之间缺乏约束,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工作难以推动。三是重“硬件”轻“软件”。目前的社区建设,多着重住宅小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硬件”建设,对邻里之间的互助互济、社区自愿者活动、群众性卫生和文化第1页共4页体育活动等“软件”建设重视不够,社区建设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四是缺乏参与热情。各地的社区建设工作大多数还停留在政府推动上,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的投入,多数还依赖政府组织的单一渠道,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对社区成员的作用认识不深,积极性发挥不够。作为社区主体的居民群众社区意识淡薄,对社区缺乏归属感。社区是城市基层管理的平台,是承接党和政府相关职能、反映居民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这些问题的解决,力促和谐社区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规范运行机制。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进入社区的行为,理顺职能部门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工作既要“到位”,又不“缺位”和“越位”,避免社区行政化倾向。部门工作进入社区的明确定位,就是指导和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对进入社区的工作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减轻社区工作压力,使社区由完成政府委派工作任务为主向管理自治事务为主转变。对不属于社区的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工作,要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妥善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使社区工作和谐有序规范运转。二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社区直选,把社区优秀人才选拔到居委会工作岗位上。其次要理顺市、区(市、县)、镇(街)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明确职责,建立责权统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体系。再次要理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的相互关系,积极探索,建立管理有序、民主高效、群众满意的管理模式。第2页共4页三是建立健全高效参与机制。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居民群众参与的要求和愿望,对那些群众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