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党委运行调研报告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地委的统一部署,在去年县、乡党委换届中,XX县区委和各乡镇党委进行了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基本上确立了党委委员(常委)分工负责制,县乡党委领导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加强换届后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这一新的领导体制,建立科学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委的集体领导作用,以达到提高运行效率、扩大党内民主的目标,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新一届县乡党委班子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这次县乡党委换届的最大特点是领导体制发生变化,普遍实行了“一正二副”和党委委员(常委)分工负责制模式。与此相适应,在新一届党委班子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职数精减,效率提高。换届后,全县共精减县、乡党委副职10名,其中县委副职精减2名,乡(镇)副职精减8名。同时,加大了交叉任职力度,全县有22多名县、乡政府领导干部进入党委班子。通过精减职数、交叉任职,减少了分工重叠和工作层次,有效地整合了组织领导资源,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二是结构优化,活力增强。首先是班子的年龄结构得到了优化,换届后县、乡新一届党委班子成员的年龄普遍下降;其中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73岁,年龄在40岁以下的5名,占45.46%,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5.3岁,较换届前平均年龄下降了4.8岁。其次是学历层次得到了提升,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1名,占100%(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8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到99%。其三是妇女领导干部占比增大,县委班子中保持有1名女干部,10个乡镇党委班子中共配备女干部8名,妇女干部无论在数量、占比还是质量上,都比换届前有了提高。三是分工清晰,职责明确。换届后,县、乡党委按照第1页共5页交叉任职、党委委员(常委)分工负责的原则,对新一届党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分工,县委明确了一名县委副书记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另一名县委副书记协助书记主管政法、统战民宗等工作,乡镇则按照一名党委副书记负责政府工作,另一名副书记协助书记主管党务工作的原则进行分工,其他各党委委员(常委)实行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同时,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由于对各党委委员(常委)的分工清晰,职权明确,使他们增强了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层群众反映,换届后领导干部推诿扯皮少了,作风实了。四是机制创新,方式转变。换届后,县委根据“一正二副”和党委委员(常委)分工负责制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有关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强班子成员的监督制约,推进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进程。制定了县委议事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重大决策事项范围和程序。对决策执行实行分级负责制度,如全委会作出的决策,由县委常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常委会作出的决策,由各套班子和常委按照分工组织实施。五是执政为民,促进发展。尊重民意、体现民愿是这次换届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领导职数精减以后,以往因机构臃肿、分工重叠而导致的一些过度干预明显减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2006年,我县全年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增长1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24亿元,增长22.78%。县级财政收入完成4.67亿元,增长35.37%。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15.11亿元,增长30.22%。农业总产值完成8.1亿元,增长6.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4090元,人均增收290元。二、新一届县乡党委班子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后,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避免分工交叉重叠,提高运行效率,扩大党内民主,发挥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作为一个全新的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第2页共5页1、思想观念上。一是过去党委委员(常委)工作一般由副书记分管,实行分工负责制后,如果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