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克服发展瓶颈、创新发展优势、变革发展动力,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接近于10%的年均增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后发优势,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优势,以及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外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技术引进潜力大的优势等等。而目前这些优势有的已经大大减弱,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我们不能更新比较优势,再造发展动力,我国的竞争力就会弱化,发展进程就会受阻。而创新比较优势、再造发展动力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除此别无他途。其次,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已经比较习惯于过去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们猛然发现,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状况已经很难再用“落后”二字简单概括;另一方面,我国人民的需要也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还包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等的需要。总体来讲,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短缺状态,现在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今后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三,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赶上世界潮流,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根据我国发展进程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九大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时间确定为2035年,比过去的提法提前了15年;而2050年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比一下我国与现在处于现代化前沿国家的差距,若干倍的收入水平差距只是表面问题,本质的差距是人均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的差距,是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及社会文明水平的差距。这些方面的水平提升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就提高了,我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从而不仅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话题之二: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实质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产品、服务、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质量提升,也涉及理念、文化、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措施保障和协力配合,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尤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提升,也是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因为传统制造业范围更广、体量更大,对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更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其中的短板,除技术水平外,关键在于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档次、安全标准等不高。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前景广阔。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之所以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尤为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作为“乘数”作用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上去的。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越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发展质量也就越高。但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