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A.循序渐进B.有针对性C.因材施教D.抓关键期2.“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A.洛克B.康德C.杜威D.培根3.小学班级管理中,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条件,又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的是()A班主任工作职责B班主任自身素质C班主任学生的质量D对班级学生了解4.“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品德评价5.小学开展经典朗诵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A继承功能B传递功能C选择功能D创新功能6.根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实行()A.校长负责制B.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C.书记负责制D.教职工代表大会制7.在火情发生时,如果学生的衣服已经着火,教师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大声呼救B.让学生就地打滚C.跑开取水D.用手拍打学生衣服上的火焰8.根据过度学习的研究,如果小学生读4遍后能够完整背诵一首诗,要达到最佳记忆效果,还应背诵()A.2遍B.4遍C.6遍D.8遍9.张老师在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时,常常激励学生尽量列举所有可能,这种思1维训练方法是()A.分合法B.清单法C.试误法D.头脑风暴法10.根据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假如考试难度较小,要想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一般应该()A.极高B.偏高C.中等D.偏低11.有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字母“t”事,常常会发出汉语拼音“t”的音,造成这种干扰现象的原因是()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消退抑制D.双向抑制12.妈妈要求小华必须完成作业以后才能看动画片。这种做法符合()A.负强化原则B.替代强化原则C.自我强化原则D.普雷马克原则13.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小学英语教师所拥有的英语学科知识属于()A.一般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本体性知识D.实践性知识14.李老师在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谈谈做人该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大家各抒己见。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发现法15.“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强调了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A.导向功能B.发展功能C.反馈功能D.管理功能1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统一性17.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把“一岁一枯荣”听成“一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这属于()学习的范畴A.自然式B.归纳式C.游戏式D.悬念式18.在一些农村教学点,老师在一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A.复式教学B.道尔顿制C.分组教学D.个别教学19.罗老师教学《观潮》时,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其贯彻的教学原则是()2A.启发式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0.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A.学科课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形课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你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2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23.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4.为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选了一篇课文改成剧本,准备排演课本剧。第二天,我在班上说了这一想法,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这时,我听到小雯和同桌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读。”“你管呢,让你演什么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心一沉。下课后,我请小雯来办公室,让她谈谈自己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每次您都是写好的剧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