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篇必考文言文练习七上10《论语十则》1《论语》记录的书,共篇,是经典著作之一。2子:,指孔子。孔子,名,字,时期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3时习:按时复习。4说:通“悦”,愉快。•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20儒家•先生丘仲尼•春秋鲁•思想教育5人不知而不愠:生气。6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7吾:人称代词,我。8日:每天。9三省吾身:多次自我反省。三,多次。10必以信:实情实。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12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知识。1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14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5诲女:“女”通“汝”,你。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这。“知”通“智”,智慧。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德的人就希望和他看齐。18弘毅:刚强,勇毅。19然后知松柏而后凋:凋谢。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按时温习知识,不是愉快的吗?2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3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知识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会有害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阅读理解。①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写出本文的六个成语①温故知新②见贤思齐③任重道远,④死而后已⑤择善而从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①我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②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彼此体谅,促进和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八上21《桃花源记》1选自。作者,又名,字,朝著名人。2落英:落花。3缤纷:繁多的样子。4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陶渊明集》陶渊明潜元亮东晋诗7豁然开朗: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8俨然:整齐的样子。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1相闻:互相听到。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13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14便要还家:通“邀”,邀请。15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6无论:(更)不必说。17具言:详细地说出。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顺着。向:从前的。20及郡下:到了。21诣太守:到了。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做的标记。23遂迷:终于。24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