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关系的问题。从本节开始“生成什么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化学计算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将对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定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紧接着通过分组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和“镁条燃烧”这三个实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概念辨析,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质量守恒”的理解。最后进行小结、练习、反思。教学设计思路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我大致的思路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来设计。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从波义耳和拉瓦锡做了相同的实验,但是得出了不同实验结论为抓手,提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如何变化的。2、提出假设。学生大胆提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关系的假设。3、设计实验并验证假设。由于学生学习化学时间不长,实验技能水平一般。因此此处的实验由教师演示,通过实验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物的物质的质量相等,4、得出结论。在实验和实验结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5、微观分析。通过对白磷燃烧实验的微观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反应前后的质量才不变。6、应用。首先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三个问题,以达到加深理解概念。(这是通过分组实验来完成的,并且三组实验现象表面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分析发现其完全遵循质量守恒的规律。)。其次,我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水蒸发、碘升华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让学生理解到质量守恒定律只能应用于化学反应。7、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并且进行练习巩固,通过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一首诗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课题:《质量守恒定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做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难点:1)能正确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2)能从微观的角度正确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媒体:CuSO4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白磷、碳酸钠溶液、盐酸、镁带、石棉网、坩埚钳、锥形瓶、试管、装有细砂的锥形瓶、玻璃棒、橡皮塞、导管、烧杯、托盘天平、酒精灯、火柴、多媒体、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在1673年波义耳做了氧化汞加热的实验,得出了“物质加热后质量增加了”的结论。1774年拉瓦锡做了一个相同的实验,得出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的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聆听用化学历史引导学生把对化学实验的理解的思路从定性发展到定量。【板书】提出猜想质量?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此处做“触发器”,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抄笔记猜想1:大于猜想2:等于猜想3:小于学生对已明确的探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