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旧社会底层劳动者命运的悲惨。2、学习本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心理感受和景物的方法,理解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命运、突出主题的作用。3、认识造成祥子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悲惨遭遇的社会根源,即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教学重点:1.理解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悲惨命运。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教学难点: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观影片片段,认识祥子,了解《骆驼祥子》(一)观影片片段,认识祥子(二)介绍作者和《骆驼祥子》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如学生看过电影、小说或连环画,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作品描写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旧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控诉,也说明了在旧社会企图用个人奋斗的方法来解放自己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祥子勤劳、淳朴、善良,怀着朴素的生活愿望挣扎与苦斗,结果在恶势力的迫害下,愿望一再落空,爱情上也遭到沉重打击,终于自甘堕落。这是旧中国城市贫民共同命运的缩影,作品人物性格鲜明,结构严谨,笔调清新,用语俗白疑炼,艺术风格淳厚朴实,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今天,我们就作为一名小记者,走进文本,穿越时空,跟随故事中的祥子去经历一天的车夫生活,做一天的采访。二、整体感知(一)检测预习干燥(zào)焦躁(zào)腥臊(sāo)憋气(biē,气不通)好歹(dǎi)腻烦(nì)空膛(tá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ān)攥(zuàn)往前拽(zhuài,拖)(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请你快速的阅读课文,确定一下今天你要采访的人物叫什么名字,他今天一天有什么事情需要做。在烈日和暴雨下2、天气变化有点突然,所以我们的采访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六段),写六月十五日天气的酷热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第二部分(第七至第十六段),写烈日到暴雨的天气变化过程和祥子在暴雨拉车的挣命1情况和痛苦感受。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三、深入研读(一)体味“烈日之烈”1、以第一部分为例,找出采访中你认为值得注意的有关烈日的描写,并说说为什么会引起你的注意。明确:烈日之烈:可以第1和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这是概写烈日。“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这些从侧面细写了烈日之烈。文中还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痒,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小结:写烈日,按照天气的变化,抓住“炎热”的特征,先写早上的憋闷酷热,次写街上景物人们的反应,最后写中午阳光的暴烈。有概写,有细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静景,有动景;有声,有色,有味;有拟人,有比喻,有夸张,有排比,从多方面多角度细致地渲染了天气的极度炎热。2、作为你的采访对象,祥子的感受如何?找出相关语句语句,然后结合你的经历,想象一下你如果在拉车会怎么样,朗读相关语句,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心情矛盾:胆怯、还想拉;跑,喘不过气来,不跑,手和背要晒裂;不敢再动,又坐不住;不敢出去,又想出去;出去试,才晓得错了;不想再喝水,又灌了一气;想吃点什么,看见食物恶心──在这矛盾之中,饱含了多少痛苦与辛酸。)3、有感情的再读文中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感受的语段,体会他的痛苦与辛酸。4、作者这样渲染烈日照耀下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衬托祥子拉车生计的辛苦,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下受煎熬。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