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和出路:本土化领导研究思考的启示2010年12月25日13:38来源: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席酉民/韩巍【内容提要】基于中国管理学界的“尴尬”处境,以个人视角建立了一个认识中国管理学术进程的轮廓。进而,通过引入中国本土化领导理论研究的整体视角,初步讨论了其对研究方法论的挑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管理学界发动并推进一场深刻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键词】管理学界/本土化研究/领导/管理哲学[中图分类号]C93-02;C9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10)02-0032-09一、中国管理学术界需要一场变革吗?对于中国管理学界,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探索、学习和提高,以中国一流院校为代表,已经全面开启了与国际接轨以及紧跟国际主流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伴随“国际化”浪潮的高涨以及实证研究主导的学术氛围的确立,也有一定数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提出质疑和批评。同时,在中国学术圈以外,国际管理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分歧,“范式对立”和“多元范式共存”已日益明显;而国际上的一些重要学者对学术共同体自身学术实践的批判也不绝于耳,国内实践者、媒体对于中国管理学院/教授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2008年,笔者曾向中国管理学术界的部分学者发出了“一个特别的邀请”,希望通过对下面这些管理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回应,甚至争鸣,增进学术共同体的交流,以推动中国管理学术的发展。两年下来,尽管寥寥可数的回复让笔者对中国管理学界主流学者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志趣有了比较真切的感受。但回望这段经历,笔者依然坚持认为,如果管理学者不能在这些重大而根本的研究问题上做出深刻反思,中国管理学术的前景并不乐观。“关于管理的哲学思考?(管理是科学吗?管理是尚未成熟的科学吗?您所理解的科学是什么?管理学科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管理世界存在普适性的规律吗?实证研究是管理研究唯一可以接受的研究方法吗?中国管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关于管理教育?(您对中国高等管理教育的评价是?您认为管理教育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呢?如果请您为中国管理教育出谋划策,您觉得最应该做的三件事(多多益善)是什么呢?)关于管理实践?(您认为中国管理实践和管理研究存在很大的间隙吗?您认为中国管理实践和管理教育存在很大的间隙吗?您认为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远远落后于管理实践的说法可以接受吗?)关于中国管理学?(中国会产生自己的管理学吗?中国管理学的出路是和国际主流接轨,还是另起炉灶地全面创新呢?)请您谈一谈“管理实践-管理教育-管理研究”之间的关系?您如何评价今天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现状?应如何改进呢?”近年来,中国一、二流的管理学院(商学院、经管学院)围绕“重点、杰青、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SCI、SSCI、EI、A类、B类”等论文评价制度,“填表申报”、“写作发表”的“学术风气”已“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主流学者在“与国际接轨”口号的感召下,接受北美主流范式,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论,在培养研究人才,跻身国际学术圈的努力上不仅成果显著,而且立竿见影。同时,非主流学者尝试讨论范式之争/多元范式等严肃议题,尤其是创立中国管理学派的反弹①也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在一片“大好形势”下,有三个比较权威的声音却相继发出了“异响”,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三位学者对于中国管理学术现状的详细描述和剖析,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此,笔者特别“选择”了他们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三位学者对于中国管理学术现实的一些“批评”和“建议”上(见表1)。从中不难看出,尽管三位学者在各自的“建议”部分有不同的倾向,比如郭重庆讲得比较原则,徐淑英讲得比较具体(应用科学的判据),谭劲松讲得既具体(多元方法)又抽象(对科学真理的追求……成为真正的科学②)。但就批评方面,则比较一致:徐淑英和谭劲松都提及中国管理学者缺乏科学信仰,也分别从正反两面强调了“(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重要性;三位学者都提到学者的“自娱自乐”、“把科学目标当作发表文章”、“一窝蜂地……问卷调查”,而在研究结果上,在郭重庆看来是“两张皮”、“插不上嘴”、“吃别人嚼过的馍”;在徐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