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课题负责人孙应早本课题研究在半年多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二)研究内容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三、阶段性成果(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1、差异性原则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激励性原则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4、合理期待原则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四)、通过问卷调查和家访了解学困生的成因。1、学生自身原因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