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讨论交流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人物形象2.合作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利用个性化语言描写、环境、细节描写及对比衬托方法塑造人物的技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卫律劝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学难点1.归纳总结作者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找同学归纳文言知识(二)导入新课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这几句词说的是大汉苏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二)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1写了19年。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苏武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在文章开头作少许交代,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来表现苏武的人格魅力的呢?自杀北海牧羊反劝降(板书:自杀北海牧羊反劝降)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三)通过问题讨论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略讲“自杀”情节小组讨论1两次自杀行为体现苏武什么品格?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苏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两个词,是哪两个词?重负国、屈节辱命。品格:忠贞爱国宁死不屈自杀的反响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他的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同伴心痛,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板书:人物品格:坚贞不屈)B.卫律劝降小组讨论2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表现苏武怎样的气节,运用了何种手法?卫律的劝降分为:1、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苏武的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和我没有关系,更和国家没有关系,他参与阴谋是他个人的问题。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的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你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是和我们汉朝没有任何的关联,汉朝是清白的。接下来又用了2、利诱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2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