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林庚gēng林庚:福建福州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迢远niǎopǔbāozhuógāozhēncéndìngquánxīsūtiáo给右边加红颜色的字注音袅袅——灼灼——相去无几——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明亮鲜艳的样子。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说‘‘木叶’’林庚gēng(找出1—3段的关键句,概括段意。)(1)“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现象。(2)“木叶”就是“树叶”,“木叶”一用再用,且发展成“落木”,“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在“木”字。关键点在“木”字找出4—6段的关键句,概括段意。•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所暗示的颜色性。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7段的主要内容?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全文结构:引题——本论——小结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2.明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没有落叶的形象;——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木——是落叶的景况。——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树木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阴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清秋的气息微黄干燥“午阴嘉树清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微黄与干燥的叶子,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微黄而不飘零,因雨而湿润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条空阔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特征①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②微黄干燥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场合:秋风叶落情感: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三、拓展探究:只要提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味。比如:•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酒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月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