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简便算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感知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第二个减数,再减去第一个减数。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现对本节课的设计和课堂中的教学处理作如下反思:一、注重知识的迁移。本节课我从复习口算练习入手,通过口算,学生感受并发现了生活中的凑整现象,为新课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从而揭示新课。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算法多样化。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之后,我大胆放手,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解法(234-66-34,234-(66+34),234-34-66),并鼓励学生从这三个算式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一个算式来进行计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算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瞬间被激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但是由于学生只选取了一种解法,而不是把三种算法全部算出来,没有比较,所以导致后边的练习出现了卡壳现象。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才行。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地选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我大胆地将算式中的被减数234改成了26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同时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简便计算的好处,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连减”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节课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连减的简便计算,同时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学好数学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