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山水田园诗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年纪长于王维,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仕途上不得志,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和漫游,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孟浩然的诗绝大多数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思想内容不甚丰富,多是诗人的自我表现,其诗风以清旷冲淡为基调,又不乏壮逸之气,从艺术的完整性和精美性来讲,与王维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意境清旷,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善于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而且情辞高雅,别具一格。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思考讨论(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中说:“‘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请思考:1、这一联的写景“妙”在何处?2、这一联的“诗外味”是什么?(1)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原野空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水清澈,故觉月近于人。(2)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诗。一个“低”字寄寓着诗人沉闷抑郁的愁思,一个“近”字暗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两句诗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无处不有羁旅之愁。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曾任驾部员外郎。祖咏写作十分严肃认真,据《唐诗纪事》载,《终南望余雪》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写的,按照规定,应该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是他只写四句便交卷而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让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而不计较功名得失,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思考讨论1、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2、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一、描写对象:山水景观、田园景物、隐居生活、农耕生活。二、抒发情感:①热爱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②对现实愤怒不满和厌倦官场仕途。③清新脱俗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④讴歌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⑤反映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