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伴我成长陆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带给我们崭新的气象,同时,也给我们教学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使我们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谈一谈课改以来的一些收获与体会。一、课程改革彻底转变了我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一)课改理论指导课堂实践,课堂面貌发生了变化。1、课改之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一堂课下来,教师串讲串问,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恪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什么问题都是一言九鼎,教师成了教材、答案的独裁者,宣判者,导致学生有“语”不敢言,师生关系无法沟通,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2、课改之后,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教师角色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讲台走下来,从“一统天下”讲台走下来,教师由学习的教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变化之二: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课堂上营造了一种温馨、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安全、彼此心理相容的教学氛围。变化之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发表见解,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努力建构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运用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把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到教学中。面对灿烂如花的孩子,我总是欣赏着教,启发着教,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让他们的个性在交流中张扬,努力建构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教学六年级《放弃射门》这一课,我利用了男孩子喜爱足球这一天性让他们上台讲“点球”“捡了个漏”等足球上的术语。我走下讲台,坐在女生当中认真倾听,男孩子那种争先恐后抢着解释、抢着补充的热烈场面,着实令我难忘。也让我体会到了韩愈的一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可见在教学中,我们放下师长的架子,放下高高的尊严,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孩子的一个同龄人,教学效果会更佳。又如:《鸟的天堂》课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要透彻理解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1)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第二个不加呢?(2)“的确”是什么意思?(3)用上感叹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为什么这棵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等一系列问题。接着:我对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不急于叫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全班交流。最后:班上交流解决不了,教师再有机点拨引导,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摇篮。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新课标下,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寻找规律;给他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冲突让他自己来讨论;给他一个机遇,让他自己来抓住。我们不要太善良,善良到害怕学生摔跤就永远扶着他走路。学生能翻多大的跟斗,我们就给他搭建多大的舞台二、新课改让学生受益无穷。《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质疑问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思维发散能力、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树立大“语文观”注意课内外的延伸、拓展,充分利用身边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益课外书籍,拓展学生课外知识面,丰富学生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新课改,让我感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提升我的综合素质。大家都知道,教师肩负着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没有渊博的知识是很难适应课改的需求。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仅有一桶水是不够,还必须具有涓涓长流水,只有这样,教师上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比如:我们在语文课上能不时渗透一些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