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静夜思》、《春晓》。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有的是孟浩然,有的是李白,你了解他们吗?(课件介绍李白和孟浩然)3、(过渡)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离别时的动人情景。(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补充资料:黄鹤楼3、(解题)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2、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按节奏读,希望你能读出韵味,请三名同学读。3、这首诗描写了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2.师:烟花是什么意思?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3.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4.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5.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用一个词概括有人此时的心情?(依依不舍,恋恋不舍,难舍难分)“孤帆远影碧空尽”1.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2.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