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道路中修工程说明S1-2一、设计范围及设计依据1、设计范围及建设规模本项目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设计范围为路面病害处理及中修罩面、平面交叉及雨水管线排水系统维修。本项目路线全长1.014公里,路基宽度20米,路面宽度为14米,单侧人行道宽度为3米,等级路交叉3处。2、设计依据:(1)XXXX新区管理委员会对该项目的设计委托;(2)业主提出的有关意见和要求。3、采用规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10-2009)《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2015)《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2009)其他相关城市及公路现行规范、规程和定额等二、路况调查1、主要技术标准本项目位于XXXX新区境内,道路总体呈东西走向,起于XX路,止于XX路,路线长度1.014km。根据业主提供资料,本项目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现有路面结构为3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6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道路横断面路基宽度20米,路面全宽14m,横断面布置为3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3.5m车行道+3.5m车行道+3.5m非机动车道+3m人行道。车行道横坡:双向1.5%,采用直线路拱,坡向外侧。人行道采用向内1%坡度。3、病害调查及评价该道路自建成通车以来,经长期使用路面出现了龟裂、沉陷、坑槽等病害。块裂龟裂第1页共6页XXX道路中修工程说明S1-2坑槽修补根据XXXXXX路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XXXX路中修工程检测报告》,本路段通过弯沉测试计算(剔除特异点后)原路路面代表弯沉值为56.1,路面强度系数SSI均大于0.61,评定为次,路面整体强度较差;本项目检测PCI为53.49,评价为差;根据规范要求需对路面基层进行处理以增强路面整体强度,但由于本路段为小区区间道路,交通量不大且以轿车及观光车辆为主,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业主对道路使用的要求,特拟定本项目仅恢复路面使用功能的设计,全路段采取中修罩面,本次路面中修预期使用年限为4年。三、设计方案1、中修罩面设计针对本路路面病害情况,先对路面病害处理,道路两侧铣刨后增设平边石,路面洒布热沥青黏层,再铺设沥青道路专用防裂布,然后再采用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进行中修罩面,设计高程按原路面设计高程增加4cm。罩面后采用热熔型涂料重新划路面标线。对原路面病害处治完成后,铣刨原路面标线,并清除路面上的泥土杂物,然后进行罩面。2、病害处置(1)龟裂、坑槽重度龟裂、坑槽需开挖槽口,根据开挖后揭示的路面结构层破损情况,确定槽口的开挖深度。当面层破坏则开挖至原路面面层底部;当基层也破坏则开挖至原路面基层底部。①开挖槽口:对龟裂处路面进行开挖,开挖深度至已经松动的基层处,开挖形状必须规则,槽壁垂直,面层各层间应开挖成台阶式,台阶宽度不小于15厘米。②清除坑槽内浮尘、松散颗粒等杂物。③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填筑,面层槽内壁涂刷黏层油。④基层部分若槽口开挖面积小于6×2.5米时采用C15微膨胀混凝土填筑,若面积大于等于6×2.5米时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填筑。(2)裂缝重度裂缝开V形槽灌沥青砂处理。(3)沉陷根据在沉陷处的钻芯情况,病害已发展至基层或底基层,故处治措施同重度龟裂、块裂。3、人行道及路缘石等设计根据现场调查,原路未设置人行道,应业主要求本次中修补设人行道,人行道采用4cm花岗岩火烧板+2cmM10水泥砂浆+15cmC25水泥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人行道外侧设置镶边石,采用79cm×10cm×6cm(长×宽×高)规格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