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要点总结(一).分别用单线桥法和双线桥法表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1—3小题),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所有反应)。1.KClO3+6HCl===KCl+3Cl2↑+3H2O2.2Na2O2+2H2O===4NaOH+O2↑3.H2S+H2SO4(浓)===S+SO2+2H2O4.NaBH4+2H2O===NaBO2+4H2↑5.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6.Fe2O3+3Na2O2===2Na2FeO4+Na2O7.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8.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二).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有哪些?并总结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常见的氧化剂:2.常见的还原剂:3.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1)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①氧化性是指的性质(或能力);还原性是指的性质(或能力)。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程度,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2)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举例说明)①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②根据反应条件和反应剧烈程度进行判断Ⅰ.与同一物质反应,一般越易进行,则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就Ⅱ.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高低进行判断:一般条件越,氧化剂的氧化性;同种还原剂作用于不同氧化剂时,反应越,其还原性。反思归纳:根据影响因素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方法(1)浓度:同一种物质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2)温度:同一种物质,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3)酸碱性:同一种物质,所处环境酸(碱)性越强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强。(三).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举例说明)1.价态规律:【深度思考】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具有强氧化性?试举例说明。2.反应先后规律(优先反应规律):3.归中规律(“只靠拢不交叉”规律:4.守恒规律(四).未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技巧(举例说明)(1)熟记常见的氧化剂及对应的还原产物、还原剂及对应的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氧化产物Cl2I-(HI)O2S2-(H2S)浓H2SO4CO、CHNO3H2KMnO4(H+)NH3MnO2SO2、SO、HSO3—KClO3H2O2H2O2Fe3+(2)书写未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4步法)第1步:根据氧化还原规律、题给信息和已知元素化合物性质确定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第2步: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确定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的相应化学计量数。第3步:根据溶液的酸碱性,通过在反应方程式的两端添加H+或OH-的形式使方程式两端的电荷守恒。第4步:根据原子守恒,通过在反应方程式两端添加H2O(或其他小分子)使方程式两端的原子守恒。练1.按要求完成下列方程式:(1)在NaClO溶液中通入足量SO2,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与含1.5molCl的一种含氧酸(该酸的某盐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一种强酸和一种氧化物,若有1.5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五).守恒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计算中的应用题组一简单反应的得失电子守恒问题1.Na2Sx在碱性溶液中可被NaClO氧化为Na2SO4,而NaClO被还原为NaCl,若反应中Na2Sx与Na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6,则x的值为:A.2B.3C.4D.52.24mL浓度为0.05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1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Na2SO3可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则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A.+2B.+3C.+4D.+5题组二多元素参与反应的得失电子守恒问题3.在P+CuSO4+H2O―→Cu3P+H3PO4+H2SO4(未配平)的反应中,7.5molCuSO4可氧化P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生成1molCu3P时,参加反应的P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4.四氧化三铁(Fe3O4)磁性纳米颗粒稳定、容易生产且用途广泛,是临床诊断、生物技术和环境化学领域多种潜在应用的有力工具。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反应是:3Fe2++2S2O+O2+xOH-===Fe3O4↓+S4O+2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____。(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x=________。(3)每生成1molFe3O4,反应转移的电子为________mol,被Fe2+还原的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