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视野下的社会组织研究摘要。本课题对社区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组织进行研究,主要是思考和研究社区中的社会组织问题,重点是社区民间组织,而要研究社区民间组织当然离不开社区治理的背景和环境,也离不开社区居民委会组织。在具体写作过程中逐步感觉到当初课题设计涉及范围有点大,只是梳理了一些关系,摆出一些情况,在粗框架下要做深、讲透有一定难度,考虑任务书已签订,还是按课题设计要求进行,粗浅的先做一做,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一、政府与社会(区)治理的关系课题首先从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入手,进一步理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重点研究社区发展的走向,中国特色社区建设的特点和社区治理的方向,分析和总结我国社区治理的目标、途径和策略。设计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目标是趋同的。社区治理是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和背景,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事,这是大前提,也是思考问题的背景,更是中国社会治理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可缺失的重要基础。1、政府与社会(区)的关系要思考社会(区)治理有关问题,必定要涉及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理论基础是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动的公民社会理论和权力主体参与共同事务管理的治理理论,还有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关于政府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因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所要阐明的观点是:政府不是控制社会(社区),也控制不了社会(社区),政府与社会(区)只能是互动、合作、协商。我国的社会治理理论必须尽快付诸实践,政府职能必须主动尽快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模式必将是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也由不得选择。虽然我国的国情决定社会治理土壤和条件还不完成成熟,许多第1页共18页工作还需要政府来推动,但这不能否认社会的力量、社会组织已悄然无声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势不可挡的趋势,毕竟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已经“失灵”了,有限政府终究是“有限”的。同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化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日益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党和政府也以前所未有的资态重视社区建设,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2、我国社区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引入社区服务概念开始,到九十年代的初步探索,再到2000年“现代社区”概念的出现,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发展迅速,“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目标深入人心,和谐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服务、评价、队伍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而扩大社区民主,完善居民自治依然是社区建设的方向,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四个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为基层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将不断得到加强,这是社区发展的趋势。3、社区治理的目标、模式社区治理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社区治理主体包括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外非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辖区单位等。围绕社区治理中政府、社会、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社区治理结构模式;一是强政府、强社会的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结构;二是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型治理结构;三是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社区治理结构最多也是处于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状态,况且社会(社区)的力量总体还比较薄弱,今后社区治理结构将从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向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自治型治理结构过渡或者转变,这是社区治理的目标和方向。而社区居委会组织的自治性和社区民间第2页共18页组织的协助性必将越来越突出。但目前我国社区行政化倾向还比较严重,真正实现社区自治还需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