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历史一、单项选择(60分)1、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那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千耦其耘3、如图,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这三幅图相对应的大致时期依次是()A.南宋、唐朝中后期、魏晋时期B.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南宋C.魏晋时期、南宋、唐朝中后期D.南宋、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4、杜甫《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诗句直接反映了()A.唐朝的赋税十分沉重B.唐朝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发生了农民起义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5、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6、《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在此神农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废除井田制的必要性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7、《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A.社会分工完成B.市民生活丰富C.民间艺术精湛D.边境贸易繁荣8、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9、据记载:过去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则偏好大米,但近来江浙地区的城市街坊上出现了不少贩卖面食的店家,农民也普遍将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与水稻连作,以获取利润。上述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西汉B.唐朝C.宋代D.明朝10、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使传统建筑技术受阻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1、赵公明原为传说中的凶神,明朝时摆脱了令人厌恶、恐慌的面目,戴上了“财神”的头衔而备受供奉。赵公明身份的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封建迷信思想泛滥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纲常礼教的没落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12、《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映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较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13、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瓷、粉彩瓷器。据此判断这起沉船事件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1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