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2.克盉(hé)和克罍(léi)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如下图)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准确的是①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②说明受封贵族须在都城辅助天子③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④能够印证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4.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列侯利益D.笼络王侯人心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6.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8.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D.元一省制9.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10.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11.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D.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12.现在我国“省”这种行政区划制度是由下列哪种制度演变而来的A.尚书省B.行中书省C.枢密院D.宣政院13.下列言论不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