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1章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1章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二.教学目的1、以第三周期元素和ⅠA族、ⅡA族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初步解释这些规律。2、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同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3、体验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四.知识分析(一)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注:不同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有强弱之分,但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与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关。2、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气的难易程度。(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3、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1)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二)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如何递变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2)尝试根据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1、实验探究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①比较钠、镁、铝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②比较镁和铝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难易程度③比较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将绿豆大小的钠加入盛水的烧杯;将镁条加入盛水的试管,加热;将铝条加入盛水的试管,加热。②将相同大小的镁条和铝条分别加入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中。③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一定量的氯化镁溶液中,将所得混合物分为两等份,再分别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过量的盐酸;用氯化铝溶液代替氯化镁溶液,重做上述实验。①钠与水剧烈反应;镁只与沸水反应;铝与水不反应。②镁与酸剧烈反应,放出氢气;铝与酸迅速反应放出氢气。③氯化镁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加盐酸完全溶解,加氢氧化钠不溶;氯化铝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加盐酸完全溶解,加氢氧化钠完全溶解。①与水反应置换氢气的难易由易到难顺序为:Na>Mg>Al②与酸反应置换氢气的能力:Mg>Al③Mg(OH)2只显碱性,Al(OH)3显两性。碱性:Mg(OH)2>Al(OH)3实验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钠、镁、铝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氢氧化钠、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的碱性逐渐减弱。2、阅读探究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阅读课文材料,完成下表:性质SiPSCl非金属单质与H2反应的条件高温磷蒸气与氢气反应加热点燃或光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H4SiO4弱酸H3PO4中强酸H2SO4强酸HClO4最强酸分析上述信息,我们可得出物质性质的递变规律:结论:可见Si、P、S、Cl原子得失电子能力顺序为:得电子能力:Si
P>S>Cl综合以上的对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从钠到氯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氩为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里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在其它周期同样适合。3、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的理论解释:同周期的元素,原子的_电子层数__相同,原子核电荷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多,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三)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1、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相似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递变性: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2、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和相似规律:同主族元素,由于从上到下电子层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3、实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