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19世纪60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B.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衰落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2.[2018·河南濮阳二模]随着五口通商的开始,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上海的吴健章、宁波的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附于外国人,但他们的出现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国商业发展是因为这批商人()A.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B.创办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C.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D.抓住贸易中心转移的契机3.[2018·河南安阳二模]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意在“轮船招商”,即将福州船政局所造官船招商承领。后因“官造轮船内,并无商船可领”,遂不得不适应时势,改为“招商轮船”。这说明当时洋务官员()A.无视中外商战中华资流向状况B.注重吸引民间资本C.竭力防范官僚和商人沟通D.加强对民族资本的控制4.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建议,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此举()A.制约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抵制了外商在华势力的扩大D.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5.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中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于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A.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D.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6.1881年,广州地区一些手工丝织业者因生计受到机器工业影响而捣毁了部分机器缫丝厂。事件发生后,当地官员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保证书)。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难以共存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C.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恶劣D.中国农民阶级思想愚昧落后7.据统计,从1895—1913年,全国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8.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措施()A.表明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B.表明清政府开展“实业救国”以维护统治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9.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其广告语反映了当时()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先生早起出讲堂,第一注意学生装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学生所穿的靴鞋,买于陈嘉庚公司(注:陈嘉庚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A.民国教育中商业色彩较为浓厚B.提倡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C.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10.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额增至1.03亿,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额约为1.2亿银圆。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67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材料反映出当时()A.经济近代化的因素增加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11.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资源委员会,后制订了一份《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中央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2.[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1948年10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