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2015.12)第Ⅰ卷选择题(1—30题2分,31—35每题3分,共75分)一、选择题1、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考点】古代中国【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中华文明由于国家地域文化差异而显示出多元化的格局,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必然的,但其特征和作用不会是相同的,所以表述错误的是C项。【答案】C2、以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错误的是A、孔子以伦理道理来协调人际关系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需要,所以不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财富。B、战国时期的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思想,熔礼、法为一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法家肯定了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D、道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儒家和法家的主张都是徒生实非,主张“无为而治”,回归“小国寡民”。【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通过伦理协调人际关系,尽管不适合春秋时期的需要,但是对后世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表述错误的是A项,BCD项表述正确。【答案】A3、在秦朝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最大和最深刻的是A、修长城B、车同轨C、书同文D、统一货币【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影响最大和最深刻”这一要求,其中修长城.统一车轨和货币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巩固政权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统一文字则更加促使中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推动了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排除ABD项。【答案】C4、“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这说明汉朝A、基本沿用秦制B、创设皇帝制度C、改革中央官制D、明确诸侯国君的地位【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官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表述在汉朝时期天子的名号等称呼都采用的秦朝的制度,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创立皇帝制度是秦朝时期,排除B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答案】A5、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宋备受青睐,宋初更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唐宋人喜爱南朝文化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宋朝时期科举取士进士科考诗赋策论所以才导致根据题干中“《文选》烂,秀才半”的现象正确的选项是D项,宋朝时期儒学发展成为理学,没有丧失独尊的地位,排除A项,BC项不符合“直接”原因。【答案】D6、司马迁记载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西汉建立后随着版图的扩大,郡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到了元时疆域进一步扩大却只设立10个行省。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其统领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同样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元朝行省制的特点是A、辖区广大、权力集中B、辖区太大无法控制、权力层层下放C、辖区广大、权力分散D、辖区太大无法控制、权力过于集中【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元朝时期的行省和秦汉的比较,其数量是在减少,但是其统治辖区在扩大,“其统领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权力出现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