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这项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都江堰C.“井渠”D.灵渠2.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盛产青瓷的“越窑”是在古代的()A.江西B.浙江C.河北D.四川3.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4.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下列有关唐代“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的乡村集市渐成地方商业中心B.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C.使用纸币“交子”进行贸易活动D.设有会馆这一商人活动场所5.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A.19世纪四五十年代B.19世纪六七十年代C.19世纪九十年代D.20世纪初6.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不相符的是()A.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C.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D.民族工业与传统经济形式相比处于明显弱势7.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该厂的创办反映出()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8.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9.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A.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0.右图所示是某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反映了当时盛行浮夸风的社会现象。该杂志创刊号最有可能出版于()A.解放战争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1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A.“以阶级斗争为纲”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包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①建立经济特区②设立沿海开放城市③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④开辟经济开放区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④13.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能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下列四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①③②④14.1918年某杂志记载:“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15.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下列史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②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③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④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16.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A.商品种类的增加B.资本主义的发展C.贸易中心的转移D.贸易范围的扩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