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历史阶段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猛发展。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能够挽救其统治危机。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迅速得到全国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高考知能储备知识盘点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及政纲。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清政府实行的“新政”。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被迫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史观培养1.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2.革命派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保皇派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是逆历史潮流。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以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实际是一场骗局。4.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5.由于帝国主义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侵略中国的新的代理人,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与妥协,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篡夺。充分认识到历来的中国革命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6.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认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摹仿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套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能力提升1.归纳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小字部分),培养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2.对三民主义进行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认识,培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实质的能力。4.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认识,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5.通过对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和袁世凯两面派手段的学习,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6.概括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妥协的表现,培养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7.分析和讨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重难疑点阐释如何认识三民主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为武器,以西方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为理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三民主义又有明显的缺陷:没有提出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也就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工农群众。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主要依靠会党和新军,辛亥革命后则主要依靠地方军阀。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辛亥革命后希望通过承认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是帝国主义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联合封建军阀破坏革命,这一切都使革命力量显得薄弱,处境艰难。可见,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纲领,有利于革命派的团结斗争,但其局限性也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评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①主观目的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③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④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