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按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这说明A.周朝实行分封制B.部族兴起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西周盛行井田制D.周部落重农抑商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3.“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即可灌溉,义可排涝。”此种工具是指魏晋时期的4.“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即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唐代元稹的《估客乐》主要描写了A.商人生活困难,没有固定的住址B.商人按地域结成商帮C.商人为求利而奔走于天南海北D.商人喜欢外出旅游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A.商业贸易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行政机构管理D.文化典籍管理6.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9.“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10.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11.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清朝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12.“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B.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C.折射出当时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D.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13.1866年创办的发昌机器厂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棉纺织企业;一战期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它们A.都受洋务运动刺激而产生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都推动了晚清经济的发展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4.吕思勉指出,当是时,外有五口通商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内则有太平天国和捻、回的反抗,几于不可收拾了。其所以能奠定海宇,号称中兴,全是一班汉人,即所谓中兴诸将。中兴诸将创办的企业有A.广东继昌隆缥丝厂B.上海轮船招商局C.南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