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桥中学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统练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答案】D【解析】考点:小农经济特点。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等信息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特点,但小农经济生活并不是自然悠闲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2.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答案】D【解析】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据材料信息,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了“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的现象。“机户”雇佣“机工”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故选D。3.右图是中国古代利用水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装置示意图,这项装置主要应用于()A.纺织B.灌溉C.冶铁D.制陶【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图示是水排,这是古风冶铁的工具,故选C。4.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答案】B【解析】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市的变迁。本题可以排除法解答。唐代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草市十分繁荣,排除A。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反映了夜市十分兴盛,这应该是出现在宋朝之后,排除C。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也是开始于宋朝,排除D。而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则反映了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正确选项为B。5.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这一政策指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无为而治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尚农除末,黔首是富?可知是重视农业,限制商业。所以选C项。6.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考点:闭关锁国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海禁政策始于明朝不是清朝,故排除D项。其他三项均是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正确表述。学生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把握。7.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答案】B【解析】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促使大量手工业者破产,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8.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猪鬃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A.小农经济的生命力十分顽强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资本主义经济缓慢起步【答案】C【解析】考点: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需要大量原料,中国农产品大量出口,说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