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背景:在日本诱降政策影响下,蒋介石集团反共投降倾向增长。(2)时间:1939年初。(3)内容: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4)评价:标志蒋介石集团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2、掀起反共浪潮,中共坚决回击(1)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国民党不断掀起反共浪潮。(2)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一方面继续争取维护国共合作,一方面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二)、皖南事变1、背景: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2、时间、地点:1941年初,安徽茂林。3、经过:(1)新四军9000人遭国民党包围袭击,血战七昼夜,大部牺牲。(2)军长叶挺被捕,项英遇害。(3)接着蒋介石宣布新四军“叛变”,下令取消其番号。4、中共坚决回击(1)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战。(2)中共中央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1、枣宜会战:1940年,张自忠殉国,宜昌失守。2、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1)背景、时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恢复同东南亚各国日本占领军的联系,于1944年发动。(2)经过:历时8个月,是抗战后斯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3、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1)概况:丧师(五六十万)失地(豫湘桂闽粤五省大部和贵州省一部)。(2)原因: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4、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成果:废除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1、黑暗的独裁统治(政治)(1)背景:坚持一党专政,蒋介石借口抗战需要独断专行,以命令形式处理党政军一切事务。(2)内容:①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进步人士;②强化保甲制度,控制人民。(3)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2、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经济)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百团大战1、目的: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2、时间、地点、指挥者:1940年下半年,华北,彭德怀。3、意义:(1)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2)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3)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1、背景:1941年起,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消灭根据地。2、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1)方针: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的运动战。(2)战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背景:为了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共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2、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原则作用: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4、开展大生产运动作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5、中共开展整风运动(1)时间、性质:1942年,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2)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3)作用:使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四)、中共七天的召开1、时间、地点:1945年春,延安。2、主要内容(1)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要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2)提出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路线)。(3)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五)、抗日战争的胜利1、国际国内背景(1)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