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答案】D【解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D正确;“立子以贵不以长”不符合“长幼有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权利继承问题而不是分封问题,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2.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了皇帝独尊,“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也是为了强化皇帝的尊贵地位,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皇帝制度内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皇帝独尊,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体现皇权至上。3.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A.利弊参半B.利大于弊C.弊大于利D.主张废除【答案】B【解析】根据“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说明孙中山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只是考试科目不合时宜了,D排除;材料无法看出科举制利弊参半,排除A;材料说明科举制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出大量人才,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只是所考科目不合时宜了,所以,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利大于弊,故选B。4.“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答案】B【解析】“密折”是一种特权,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奏折权,体现政策的封闭性,故A不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标志是军机处,故C不正确;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尤其是地方官员上密折的人数不断扩大,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故选B;D不是材料主要意思。5.《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及材料“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有一根火柴”便被杀害,反映了义和团的“极端排外情结”,所以应选C;AD与材料无关;盲目排斥洋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B。6.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坚持抗日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体现不出全民族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