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3)李仕才1.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选D。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限制内府和六部,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2.右图是近代中国某时期报刊上登载的一幅《善吞》的漫画,漫画中一个日本装束的魔术师正将铁路吞入口中,火车上写着“青岛胶济路”。此漫画()A.美化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批判当时的中国政府出卖铁路主权C.表达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前景的担忧D.说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日本”“胶济铁路”,根据所学知识得知,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要求把德国在山东青岛的权益收回,但是列强却私下把权益转给了日本,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爆发了五四运动,漫画正是反映了这一事实,故选C项。3、秦始皇亲近法家,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答案A解析材料“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可见秦始皇并非只用法家来维护统治,同时也用其他的方法来维持,可见法家思想也有局限性,故A项正确;在秦朝,儒家始终没有获得正统的地位,也没有太多发展的空间,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考古史料没有涉及坑儒的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秦始皇用儒家的方式劝诫官吏,但没有涉及具体的制度,故D项错误。4、(2017·郑州二模)据东汉崔蹇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答案C解析配图为二牛抬杠,只有一犁,不符合材料“三犁共一牛”,故A项错误;配图为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犁,并且配有耧车,边耕边播,这是西汉赵过发明的耧车,与材料描述的一致,故C项正确;配图没有耧车,故D项错误。5.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A.变革政府职能B.维护市场稳定C.控制城市规模D.防止贫富分化解析:选B。据题干中“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说明政府禁止外臣到京城购置房产,这一措施有利于维持都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故选B项。6.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B.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解析:选B。据题干中提到“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说明中国的革命需要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故选B项。7.“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同时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