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高中2015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7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下列各项中,促使“现实本身趋向思想”的包括①郡县制②科举制③解负令④自然法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广大之意〕,此则不啻载万也。”由此无法佐证的是,唐朝①造船业发达②海外贸易发达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④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发达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3.苏联对美国冷战政策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根据右图黑色阴影部分的地区分布情况判断,该图反映了A.“经互会”的成员国组成B.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C.“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创立D.5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的构成4.有学者说:“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因此,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并不能就简单地断定为侵略。”对于该学者观点的评论,准确的是A.一派胡言,完全没有史实依据B.视角独特,论据充分C.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进行辩护D.揭示了满洲事变的真正原因5.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里的“出发点”是指A.陕北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B.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C.红军主力在陕北完成改编,奔赴抗日的前线D.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由陕北渡过黄河,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6.右图是摄影家刘占坤于1988年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上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模特大赛冠军彭莉的照相。可见当时①个人崇拜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②对外开放程度正在加强③民众对服饰的审美情趣正在发生变化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已确立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③④7.德国学者迪特里希·施万尼茨认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终结是由于财源枯竭导致的。下列历史事件中,与16世纪意大利的财源枯竭有关的是:①发现美洲②宗教改革③七年战争④工业革命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8.伏尔泰在读到卢梭作品《爱弥儿》中的这段文字“只有自然永恒不变的秩序才更好地展示了至高的存在……我对上帝深信无疑,以至我不能相信那些不符合上帝之尊严的奇迹”时,在文字页边批了“绝妙”二字。这是因为该段文字:①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②谴责宗教中的非理性因素③号召向腐化的僧侣兴师问罪④凸显了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以赛亚·伯林说:“马克思个人的历史已经无法同欧洲社会主义的一般历史分割开来。”下列关于马克思的生平中,最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组织的“博士俱乐部”B.潜心研究费尔巴哈的著作C.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D.参加德国工人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10.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和平法令》和“十四点原则”都面向世界提出了新的国际关系原则B.“十四点原则”和《和平法令》的观点是针锋相对,毫无一致的C.《和平法令》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十四点原则”则相反D.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完全违背了“十四点原则”倡导的政治原则11.19.小约瑟夫·奈在《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写道:“上一次战争结束之后,在国际体系中出现了两个阵营僵持对峙的局面。……一个国家同盟以一个极权的陆权国家为中心,另外一个国家同盟则以一个具有扩张性商业和文化以及海上优势的民主国家为中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竟然是发生在一个弱小国家内部且对同盟关系影响甚微的冲突,使得两个国家同盟的危机感增强,从而引发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上一次战争”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