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选择题专练(二)(建议用时:30分钟)1.(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著的《白话本国史》,是作为中学历史选修教材出版的,尽管书中提出岳飞等大将把持地方财政、人事大权,乃是架空中央的军阀的争议观点,但当时社会对这本著作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材料二到了1931年舆论开始指责吕思勉贬低岳飞为秦桧喊冤,激发了民愤,1935年争议终酿成大事件,当局严禁此书销售,严禁学生阅读,吕思勉更是被人告上法庭。1935年,南京特别市市长石瑛签发训令第2315号,训令社会局严禁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于未删正前在南京销售,并签发公函称:“……按武穆之精忠与秦桧之奸邪,早为千秋定论。该书上述各节摭拾浮词,妄陈瞽说,于武穆极丑诋之能,于秦桧尽推崇之致,是何居心,殊不可解。际此国势衰弱,外侮凭陵,凡所以鼓励精忠报国之精神,激扬不屈不挠之意志者,学术界方当交相劝勉,一致努力。”——胡喜云、胡喜瑞《民国出版史诉讼案中的吕思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3年《白话本国史》这本书的相关内容为什么获得较高评价,没有激发民愤。(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这本书在1935年被当局所禁的原因。(不得抄袭材料)请举例说明材料中“际此国势衰弱”的具体表现。(至少两例)(3)从岳飞形象变化中,你有怎样的体会?解析(1)材料一“架空中央的军阀”这一观点符合1923年北洋军阀混战的历史大背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之情。(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31年”可知日本开始局部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岳飞抗金体现了较强的民族性,适应了官方和民间的抗日愿望;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1935年”“际此国势衰弱”,可知指代日本侵华,可列举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华北事变等。(3)材料一“1923年……提出岳飞……是架空中央的军阀……社会对这本著作的评价还是很高”、材料二“1931年舆论开始指责吕思勉贬低岳飞为秦桧喊冤,激发了民愤,1935年争议终酿成大事件,当局严禁此书销售”,体现了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当时社会背景相适应,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1)1923年前后,中国深受军阀混战之苦(或者当时国内矛盾是主要矛盾)。(2)日本加紧侵华(或者民族危机逐渐加深)。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扶植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发动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1935年日本侵略华北,制造华北事变。(3)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受当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2.(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1)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哪两大政治制度“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中央政府是如何实现“分权制衡”的。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拯救市场”而采取的创新之举及本质。解析(1)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英国”“现代民主政治创制”可知这一“全新的政体”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基本特点有虚君、议会权力至上、内阁对议会负责等。指出: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有议会制和政党政治给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结合所学中国现代的政治制度可知,中国在这两方面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说明:由材料二中的“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和所学1787年宪法中关于联邦政府的规定内容可知,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