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孰优孰劣——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热点演练1.2016·厦门市高三模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承秦制。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含义,即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A。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C。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答案:B2.2016·秦皇岛市高三模拟]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解析:根据材料“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表明,雅典民主还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真实性,故A项错误;一贫如洗的平民并不能代表整个公民群体的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的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说明,雅典政治设计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故C项正确;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与材料“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相左,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长沙市高三模拟]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A.邦联制B.两党制C.议会制D.共和制解析:由“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两党制制度,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美国独立后和1787年宪法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符合议会制的特点,C项错误;D项错误,1787年宪法就定下来美国是民主共和制了。答案:B4.2016·赣州市高三模拟]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D.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解析:材料提到,“1954年”,“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反映了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在1949年,故B项错误。当时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故C项错误。当时各党派没有联合执政,而是政治协商,故D项错误。答案:A5.2016·芜湖市高三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自西汉始,便将礼教纲常奉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明礼以导民”、“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是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原则。并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出发,将孝移作忠,将父权延伸为君权,从而将维系血缘家庭的伦理道德同维护君主政权和社会秩序的国家法律彼此相通。家庭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家族和君主专制社会,这种传统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法律自我发展的张力匮乏,法律成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摘编自张历凭《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材料二: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法即是刑,是镇压手段,是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工具,而忽略对个体权利的追求。君主始终掌握最高立法权,皇帝诏赦往往直接成为法律,皇帝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形成了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统一适用的法律体系,这在西方封建时代是不曾有过的。在西方,以古希腊、罗马法为代表,在起源时就被看作社会关系的调节者...